(报告出品方/分析师:东北证券周颖曾智勤)
1.专注顶尖高端金属粉体材料,全球唯一MLCC用80nm镍粉供应商
1.1.深耕金属粉材行业,重视技术研发
博迁新材致力于纳米金属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的开拓发展。
公司成立于年,并于年在上交所上市。十余年来公司依托领先技术和专业服务,已形成集高端纳米金属粉体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完善业务链条,终端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通讯等领域。
公司围绕镍粉布局丰富金属材料粉体产品。
公司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常压下物理气相冷凝法(PVD)技术的产业化,积累了丰富制备超细金属粉末的经验,成为全球唯一MLCC用80nm镍粉供应商,并将该技术由镍粉应用横向拓展至其他粉体和材料,成功研制银包铜粉、纳米硅粉,未来还将持续推进3D打印金属材料、Ni基高温合金、Fe基软磁材料和特殊合金靶材等多种新型材料的研发。目前,公司供应产品覆盖镍粉、铜粉、银粉等纯金属粉、合金粉与其他材料粉末。
公司实控人持股稳定,管理层行业经验丰富,核心员工持股凝聚发展力量。
王利平先生为公司董事长及实际控制人。陈钢强博士是公司技术骨干,30余年深耕金属粉体材料研发,现任公司董事及总经理,对公司产品技术研发与新产品开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申扬投资、辰智卓新是公司核心员工持股平台。通过核心员工持股,将员工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绑定,提高员工创新力、公司凝聚力。
技术为翼,铸就核心竞争力。
公司重视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率稳步上升,年研发费用为.9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3.69%,年在宁波以自有资金投资组建研发中心。
截至年底,公司已获得专利项:其中境内专利项,包括发明专利49项、实用新型专利73项;境外(美国)专利1项。
公司自主研发的PVD法具有明显优势,是全球唯一MLCC用80nm镍粉供应商。
目前镍粉中实现工业化量产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气相沉积(CVD)、物理气相沉积(PVD)和液相法,其中CVD与液相法均属于化学法,PVD属于物理法。
相较于物理法,日企多采用的化学法所需生产设备昂贵,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盐酸等有害物质,腐蚀、损害生产设备与产品,在小型化趋势下处理难度加大。
具体而言,JFE矿业在生产过程中会生成腐蚀性气体氯化氢,对设备耐腐蚀性要求高;住友金属纳米镍粉的产出率较低且分散性较差。
PVD技术法制备粉体得率高、显微组织均匀、振实密度高、合金元素分布均匀、粉体粒径可控,博迁新材领先全球,率先实现了80nm粒径镍粉的量产,已成功运用至三星电机MLCC生产中,昭荣化学目前仍重点在研发nm粒径镍粉。
1.2.核心业务镍粉保持高增,新型材料业务打造第二成长曲线
公司以镍粉为核心业务,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高速增长。公司-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31.64%,其中镍粉营收贡献占比从年的68%增长至年的83%。
年营收降低系年底出售锡焊业务,且当年镍粉下游MLCC市场波动影响镍粉营收所致。年归母净利润较上年同比增长49.59%,当年镍粉销量吨。
公司镍粉业务毛利贡献大。
镍粉毛利率稳定在公司内高水平,年高达54.59%,连续三年贡献了超90%的毛利。公司镍粉型号广泛,能够覆盖80nm至+nm,粒径越小,售价及毛利率越高。随着下游终端小型化趋势,未来镍粉也将不断朝着超细粒径发展,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公司积极推进银包铜粉、纳米硅粉等新型材料产业化落地。
公司于年申请银包铜粉专利,积累十余年生产工艺,持续优化银包铜粉制作过程的均匀性、等量性。
公司目前已新建一条银包铜粉中试产线,有数百公斤出货,据公司投资者交流,公司目前已有吨级订单。公司积极对接下游锂电池负极厂家,纳米硅粉正处于客户评价阶段。
公司费用控制良好,资本结构健康。
公司管理费用率整体稳定在4%上下,年出售销售费用发生额较大的焊锡材料业务后,销售费用率也保持在低水平。与可比公司相比,公司资产负债率在行业内处于低水平,年资产负债率为11.42%,抵御风险能力强劲。
2.下游MLCC需求小型高容化、国产化发展,高端镍粉迎来新增长
2.1.镍粉用于制作“工业大米”MLCC内电极
MLCC作为运用广泛的被动元器件,被称为“工业大米”。
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以电容量大、体积小、寿命长、耐高温等优点,成为广泛使用的电容器种类,占据陶瓷电容器市场的90%。结构上,MLCC由陶瓷介质体、金属内电极和金属外电极三大部分构成。
镍粉是制作MLCC内部电极的关键材料。
根据容量大小可将MLCC进一步划分为高容MLCC和低容MLCC,(1uF)以上电容称为高容MLCC。镍粉占低容MLCC成本5%,在高容MLCC占比中最高能达到10%,在MLCC高容化趋势下,镍粉的市场空间也将扩大。
公司打破日企对MLCC用镍粉行业的垄断。
MLCC用镍粉制备工艺要求严格,设备投入大,因此行业竞争格局较为集中,且主要为日企:JFE矿业有限公司(JFEMineralCompanyLtd.)、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SumitomoMetalMiningCo.,Ltd.)、昭荣化学工业株式会社(ShoeiChemicalInc.)、东邦钛株式会社(TohoTitaniumCo.,Ltd.)、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MurataManufacturingCo.,Ltd.)。
其中昭荣化学的市占率高达40%居全球第一,博迁新材的市占率约为17%,是国内唯一MLCC用镍粉供应商,打破了日企对MLCC用镍粉市场的垄断。
公司PVD法技术壁垒高。公司的镍粉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分为制粉环节和分级环节,其中制粉环节为主要生产环节,分级环节为配套生产环节,系制粉环节的后续深加工。
制粉环节所需设备均为公司自行设计并组装,在长期研发和量产过程中积累了大量know-how,不断技术创新,于年成功研发并量产80nm超细镍粉,目前仍是全球唯一MLCC用80nm镍粉供应商。
2.2.MLCC的小型化、高容化趋势给镍粉带来新机遇
根据下游应用领域,MLCC大致可以分为民用消费、民用工业和军用三类。
其中,消费级MLCC主要应用于移动终端、计算机、家电、影音设备等,工业级MLCC主要应用于网络通讯、工业控制、医疗器械、轨道交通、精密仪表仪器、石油勘探、汽车电子,其规格较消费级更高端。
消费级MLCC是需求驱动的主要因素,车规级MLCC的需求驱动力正在增加。
MLCC景气度有望好转,即将开启新一轮上行周期。
MLCC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与长远成长性。
年底起,村田、TDK、京瓷等日系厂商放弃部分中低端MLCC市场,角逐高端MLCC市场,台厂抓住中低端市场空间涨价,形成行业囤货;年行业整体处于去库存的状态,叠加全球贸易压力影响需求,下行压力大;年行业处于新一轮景气周期,库存出清,疫情带来消费电子需求复苏,供给端开工不稳定,供不应求;年Q3随着前期扩产产能释放、疫情影响缓解、消费电子需求疲软,行业开启新一轮去库存。
目前MLCC行业去库存进入尾声,风华高科与三环集团年三季度的存货周转率相比一季度有明显提升,稼动率也逐步回升,行业回暖在即。
MLCC内部需求分化明显,车规级将成为行业新风向。
车规级MLCC需求紧俏,价格相对坚挺。车规级MLCC属于高端MLCC,目前能量产的企业有限。村田率先布局车规级MLCC,约占车规级市场份额40%。
相较于消费级MLCC,车规级MLCC具备以下特征:
(1)工作温度更高:消费级MLCC最高工作温度一般是85°C至°C,但车规级MLCC一般要求最低工作温度达到°C。
(2)使用寿命更长:消费级MLCC使用寿命一般为3至5年,车规级MLCC则需达到15年及以上。
(3)可靠性更高:车规级MLCC的使用关乎车内人员生命安全,必须能够适应高温、强烈振动、冲击等恶劣环境,对温度、湿度、气候、抗震等方面能力要求更为严苛。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了车规级MLCC的快速增长。
汽车电子化率提升和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下,整车MLCC用量提升。
(1)诸如卫星定位系统、中央控制系统、无线电导航系统等电子类产品在各档类汽车中覆盖率增加,且不断升级丰富功能;
(2)汽车电动化使单车MLCC用量大幅增加。村田数据显示,传统燃油车整车用量为-3颗,混合动力汽车约为颗,纯电动车约为颗。
MLCC市场规模和出货量稳步增长。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全球MLCC市场规模从年的.45亿增长至年的.19亿,全球MLCC出货量从4.49万亿只增长至5.16万亿只。
结合中国电子元件协会预测,年全球MLCC市场规模将高达亿元,年至年间CAGR为10.43%。《年版中国MLCC市场竞争研究报告》显示,年全球MLCC出货量预计达6.05万亿只,年至年间CAGR为5.10%。
在上述数据基础上进行测算,毛利率采用行业代表公司风华高科、三环集团、新华科年至年期间的平均毛利率,-年假设毛利率为38%。
内电极成本考虑高容MLCC与低容MLCC占比,假设高容MLCC占比从年的36%增长至年的60%,高容MLCC内电极成本占比为10%,低容MLCC内电极成本占比为5%。
按BME-MLCC占MLCC的90%进行测算,在年MLCC内电极用镍粉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6.51亿元。
MLCC向薄层化、小型化、高容化方向发展,对于粉体粒径也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
要兼具小型与高容的特征,可以通过增加电极层层数、降低电极层厚度实现,匹配的镍粉也要更细致均匀。
、、等大尺寸MLCC占比逐步降低,取而代之的是、05、等小尺寸MLCC,其中尺寸MLCC已成为市场主流,所需镍粉也从nm、nm向nm、nm及以下靠近。
以村田电容为例,产品不断向小型化、大容量发展,转向附加值聚集的车规级高端MLCC和消费级小型MLCC。
公司是全球唯一量产80nm镍粉的供应商,以技术优势抢占高端超细镍粉市场。
公司80nm镍粉可用于高端消费电子MLCC,nm-nm镍粉可用于车规级MLCC。
2.3.客户端与供给端同时发力,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客户端方面:
(1)战略客户三星电机MLCC市占率全球第二,与公司深度绑定;
(2)风华高科、潮州三环等国内厂商抓住国产替代趋势,加速扩产。
公司生产镍粉主要销往日韩台及中国大陆。
公司与三星电机、台湾国巨、台湾华新科、风华高科、潮州三环等国际、国内电子元器件行业领先企业保持了长期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
日本企业对于本土镍粉存在一定黏性,随着公司年设立日本子公司广新日本,公司逐步渗透日本市场。
年公司国内与日本市场粉体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6%、65.32%。三星电机是公司第一大客户。
MLCC用镍粉客户测试认证周期长,且各项工艺参数确定后不会随意更改,存在上下游黏性。
公司与三星电机的合作始于7年,三星电机为避免供应链被日企控制寻找外购,公司以技术实力获得三星电机认可。
经过长期合作,双方已成为深度合作的战略伙伴,共签署两次战略合作协议书,约定三星电机-、-期间每年分别从公司及子公司购进吨80nm-nm镍粉,3年约采购2吨和0吨镍粉。
受MLCC行业竞争格局影响,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
三星电机销售收入占公司销售总额60%及以上,年由于三星电机加大对单价昂贵的小粒径镍粉采购,调整采购结构,致当年销售收入占比高达83.47%。目前公司客户集中度呈下降趋势,相关风险随之释放。
三星电机是全球第二大MLCC厂商,年市占率高达19%仅次于村田电容。
三星电机发展势头迅猛,力争在年前赶超村田跃居MLCC龙头,并将竞争重点转向高附加值的车规级、工控级、高端电子消费MLCC。
三星电机已开发13种适用汽车动力系统的车载MLCC,成功切入车载市场。
在三星电机加速研发和扩产进度的背景下,博迁新材高端镍粉需求也将相应增长。
MLCC供应格局集中于日韩,国产替代空间广阔、趋势显著。
现阶段我国是全球MLCC最大的需求方,据前瞻研究院统计我国MLCC需求约占全球市场需求的40%。但MLCC供应格局集中于日韩企业,我国全球市场份额占比仅为6%,进口依赖度高。这是由于日韩产业发展时间长,技术成熟。
当前日韩企业竞争主场转向高端MLCC,消费级等中低端MLCC市场空间得以释放,风华高科、潮州三环、国巨、新华科等国企和台企,有望填补中低端市场空白。叠加境外贸易不确定性因素加剧、国内厂商推进研发等因素,MLCC国产替代趋势势不可挡。
在国产替代趋势下,国内MLCC厂商纷纷扩产,博迁新材将从中受益。
公司国内客户风华高科年MLCC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
风华高科有着三十余年的MLCC发展史,是国内少有的05-及以上全尺寸产品覆盖的MLCC供应商,在技术与产品品质上不断缩小与日韩差距,现已台企并驾齐驱。
风华高科立足中低端,并积极开拓高端市场,启动“祥和工业园高端电容基地”建设项目生产高容小尺寸MLCC,继续优先发展车规、工控等高端应用领域产品。
此外,风华高科同步加强制浆技术的研究,高端电子元件用粉体和浆料现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若国内MLCC厂商成功突破制浆技术,高端MLCC制造将进一步降低进口依赖,催化博迁新材高端镍粉需求。
供给端方面:
(1)调整定价模式,改善因镍价大幅上涨而滞后的售价;
(2)突破分级技术,完善产品构成,积极开拓新客户。
公司MLCC用镍粉上游原材料为镍块,属于大宗商品,占镍粉生产成本的40%。镍粉产品销售价格、镍粉原材料占比与镍价走势基本一致,公司自上市起采用“成本+目标毛利”定价模式,售价调整要滞后于上游镍价变化,叠加年常规镍粉销售比重上升、汇率波动等原因,毛利率有所降低。
年上半年开始,公司调整定价模式为“1个月或3个月的镍原材料均价+加工费”,年第三季度毛利率表现好转。
公司多角度发力,积极提升分级能力。
目前公司在制粉环节领先日企,但分级环节与日企还存在一定差距,村田等部分日系客户仅接受分级粉供应,因此公司亟需提升分级技术。
(1)加快技术研发。IPO募集投资项目之一“二代气相分级项目”即改进高端分级设备、加强金属粉体分级技术研发。
(2)与客户加强沟通协商。公司积极送样日本村田,与之协商供应形式。
(3)探索新生产模式。公司与日本先进分级厂商开展合作,设立在日分级工厂。截至目前公司已突破-nm分级技术,小批量供应三星,未来放量将继续拉动盈利增长。
3.乘HJT电池产业化之风,银包铜粉未来可期
光伏装机量持续增长,产业未来前景广阔。
在“碳中和”政策推动叠加度电成本降低的背景下,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由年的12.92GW增长至年的54.88GW,据中国光伏协会预测(CPIA)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85GW-GW。
光伏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进入平价时代行业景气度仍将延续,CPIA预测//年国内光伏电站新增装机分别为GW/GW/GW。
HJT电池有望成为下一代市场主流。
当前主流的P型PERC电池已接近24.5%的转换效率理论极限,而以HJT电池、TOPCon电池为代表的N型电池转换效率更高,还具备双面率高、温度系数低、弱光效应好等优点,是未来电池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TOPCon电池在生产工序上与PERC电池存在重叠,能够沿用PERC电池的部分产线,增量投资成本小,且理论极限转换效率为28.7%。
HJT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为28.5%,略低于Topcon,但其天然的TCO薄膜具备叠加钙钛矿的结构优势,晶硅/钙钛矿双节叠层电池、三节层电池的理论转换极值分别可达35%、45%。
双面率方面,HJT电池平均双面率高达95%,远超PERC、TOPcon电池的70%-80%。
此外HJT电池工艺简洁,更易实现标准化与流程化生产,产业化前景可期。因此长远看,HJT发展潜力巨大。
降本是HJT电池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
HJT电池兼有晶体硅电池与薄膜电池的优点,双面对称结构有利于硅片薄片化降低硅片成本,但其需要额外设备投资、银耗量更多,降本空间依旧广阔。
据帝尔激光统计,HJT电池每瓦银浆耗量约为PERC电池的两倍。HJT电池非晶硅薄膜含氢量高,要求烧结温度不得高于℃,因而不能采用PERC、TOPCon电池的高温银浆,催生了价格更昂贵的低温银浆需求。
HJT降本路线明显,“去银化”是关键。
目前银浆成本优化主要有两大方向:
(1)降低银浆单位成本。银包铜技术在铜的表面包裹银以降低银含量,且低温工艺下铜不易实现氧化,导电性好、电阻率低;低温银浆制备技术难度大,主要为海外企业垄断,进口依赖严重,包含额外国际冷链运输成本,随着国产替代逐步实现低温银浆成本将降低。
(2)降低HJT电池银浆使用量。多主栅技术、激光转印技术能够缩窄栅线宽度减少栅线银耗,无主栅技术则是取消了金属主栅。电镀铜技术不再使用银栅线,改用电镀铜栅线能够实现“去银化”,但受到技术壁垒、环保问题、初始投资额限制,产业化进展较慢。
银包铜粉提高了铜的抗氧化性,保持了铜和银的高导电性。
金属粉体作为浆料中的导电相,其形貌、粒径、分散性、均匀性等性质影响着电池转换效率与组件输出功率。铜具有良好的物化性质,导电性仅次于银,且价格较银大幅降低。铜表面包覆银可明显改善铜的抗氧化性、热稳定性,但在高温环境下银从铜表面脱落,裸露在外的铜依旧会发生氧化,所以银包铜技术正好适配采用低温工艺的HJT电池。
浆料在HJT电池非硅成本中占比过半,银粉构成了浆料的主要成本。
HJT非硅成本主要由银浆、靶材、气体、化学品和网版构成,其中浆料成本约占HJT电池非硅成本的60%,银粉约占浆料成本的98.20%。银作为贵金属,其价格远超贱金属铜,银包铜粉则能够通过调整银、铜比例,降低银浆成本。
银包铜粉可以有效降低银耗量。
银包铜粉可替代部分银粉,与玻璃氧化物、有机载体进行搅拌和三辊轧制形成均匀膏状导电浆料,目前各厂商银包铜粉与银粉的比例分布在1:1-7:3之间。
银包铜粉中的银、铜比例会影响银包铜粉性能,若银含量过低无法很好对铜进行包覆,铜容易氧化,若银含量过高则降本幅度有限。
银包铜粉可在保证效率的同时降低30%-50%的银浆成本。
(1)效率方面:产业端积极导入,已多方验证银包铜技术效果。晶银新材43%银含的银包铜细栅已通过客户端4倍IEC可靠性测试;金刚玻璃采用50%银含的银包铜浆料进行试产验证,已通过可靠性测试且光电转换效率与纯银浆料差距较小,可忽略不计;银屏科技测试银包铜细栅浆料转换效率也仅与纯银浆料相差0.2%以内。
(2)降本方面:据华晟新能源测算,其特有的M6-S12BB产品有望将银浆耗量降低到mg/片以内,导入银包铜浆料后银耗量预计下降50%;中科院电工所研究员王文静在《HJT电池技术发展现状及成本分析》报告中指出银包铜技术可降本30%-50%,;据晶银新材测算,导入银包铜粉部分替代银粉,可最终降低50%的浆料成本。
银包铜粉的制备方法大致可分为机械球磨法、熔融雾化法、化学镀法三种。
(1)机械球磨法:利用球磨机对银粉和铜粉进行球磨,能够得到导电性和抗氧化性良好的片状银包铜粉,但耗银量大,不能很好起到降本效果。
(2)熔融雾化法:雾化铜、银的熔融液,在其凝固过程中利用偏析原理制取银铜复合粉末,得到的粉末含银量呈梯度状分布,抗氧化性好、导电性高,但工艺复杂、成本高。
(3)化学镀法:金属铜、银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使得生成的银粉在铜粉表面沉积并包覆在铜粉表面,最终得到银包铜粉,被公认是用于粉体表面金属包覆即最适宜制备银包铜粉的手段。
公司积累十余年银包铜粉制备经验。
公司已采用PVD法制作光滑球形状铜粉,银粉的表面包覆效果更好,具备生产银包铜粉的天然优势。公司所提供银包铜粉粒径均匀、分散性好、抗氧化性好、导电性好,含银量能降低至10-30wt%,走在降银前列。
截至目前公司已成功搭建一条银包铜中试线,并有数百公斤出货,未来将随着HJT低温银浆降本持续放量。
银包铜粉处于快速放量前期,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8.8亿元。
在全球新增装机规模扩大与HJT市占率提升的双重驱动下,银包铜粉市场规模将随之增长。假设23-25年全球新增装机规模为GW/GW/GW,HJT市占率为6%/12%/25%,测算出银包铜粉市场规模为6.9亿/22.9亿/58.8亿。
公司是国内唯一上市银包铜粉供应商,与海外粉材供应商相比有显著的价格优势,或将占据国内的大部分银包铜粉市场。
4.纳米硅粉助力突破石墨负极极限,打开成长空间
石墨作为锂电池负极主流材料,面临能量密度瓶颈。
锂电池下游分布于消费、动力、储能等领域,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动锂电池需求大幅增长,年动力电池领域占锂电池下游应用市场的半数以上。
续航里程和充电速率是新能源汽车重要的性能指标,然而当前占负极材料98%的主流石墨负极能量密度最高已可达mAh/g,逼近mAh/g的理论上限,其储锂电能力无法满足客户提升充电速度的需求。
硅基负极极具潜力成为下一代锂电负极材料。硅材料的理论比容量高达4mAh/g,约为石墨材料的10倍。但硅材料在充放电时会发生体积膨胀,导致导致硅颗粒分化、SEI膜的破裂增厚,影响电池首充效率与寿命。以碳辅硅,则能较好缓解硅材料的体积膨胀。
硅基负极主要可分为硅碳负极和硅氧负极两大路线。
硅碳负极和硅氧负极路线分别是石墨与纯硅材料纳米硅、氧化亚硅混合:
(1)硅碳负极保持了硅材料的高比容量特性,能量密度高,且首效较高(80%),其核心问题是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会发生较大的体积膨胀(%);
(2)硅氧负极在储锂过程中生成纳米Si、Li2O及锂硅酸盐,生成的Li2O及锂硅酸盐主要抑制纳米Si颗粒发生团聚,缓解体积膨胀(%),拥有良好的长循环稳定性,其核心问题是Li2O的不可逆锂损失使得首效较低(60%-70%)。
硅氧负极商业化进程领先,硅碳负极有望迎头赶上。
硅氧负极由于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较好,能适用于动力电池,日本信越化学、韩国大洲、中国杉杉股份及贝特瑞等各大负极材料厂商均有布局,已可量产。而随着硅碳负极技术更新迭代,配套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相较于方形和软包电池,圆柱形电池对于硅碳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膨胀作用的承受度更高,特斯拉计划于年底大规模生产圆柱电池,将进一步带动硅碳负极放量。
等离子蒸发冷凝法(PVD法)制备纳米硅粉安全高效。
硅碳负极的核心是纳米硅粉,纳米硅粉的制作主要有机械球磨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离子蒸发冷凝法三种。
(1)机械球磨法:在球磨机中研磨硅材料,该方法成本低,但球磨过程会破坏粉体内部物理结构,不能很好缓解充放电过程中硅的体积膨胀,且研磨过程需加入助磨剂,易引入杂质,得到的粉体纯度低。
(2)化学气相沉积法:诱导硅烷发生热解反应以获得纳米硅粉。能够制备性质较好的纳米硅粉,但生产过程中产生易燃的低聚硅烷,安全系数低。
(3)等离子蒸发冷凝法:通过上千度高温硅原料气化,并通过快速冷凝技术冷凝为固体粉末,是近10年来用于制造高纯、超细、球形、高附加值粉体的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
公司成功实现PVD法下纳米硅粉的工业化生产。
公司利用自身20多年的技术积累,将PVD法横向拓展至硅粉制备,经过长期研发将每小时单产从克级提升至公斤级,开发了纳米级硅粉专有的常压下等离子蒸发冷凝物理气相法技术,所制备的纳米硅粉具有纯度高、粒径小、分散性好等良好特性。由于硅粉材料特性等问题,PVD法下纳米硅粉的产业化进展较慢。
中性测算下,年纳米硅粉市场可达亿元。
中性假设下,年电池需求为0GWH,负极单耗吨/GWH,硅碳负极渗透率、纳米硅掺入量分别为15%、20%,纳米硅粉需求量达1.88万吨,对应市场空间约亿元。
乐观假设下,市场空间有望超亿元。
5.盈利预测与估值
核心假设包括:
产量:-24年镍粉出货量为1/1/0吨,银包铜粉出货量为3//吨,硅粉-24年出货量为10/吨。
价格:-24年镍粉均价为62/55/55万元/吨,银包铜粉均价为//万元/吨,硅粉-24均价为/00万元/吨。
毛利率:-24年镍粉毛利率为38%/42%/40%,银包铜粉毛利率为43.3%/40.0%/38.3%,硅粉-24毛利率为60%/50%万元/吨。
预计公司-年营业收入8.64/13.70/20.70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75/3.28/5.41亿元,对应PE分别为72.52X/38.79X/23.50X
6.风险提示
1)HJT进展不及预期;2)硅基负极进展不及预期
——————————————————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精选报告来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