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聊城的钓友最近有些郁闷,连续多日的低温,以至于徒骇河的水温只有5℃左右,用手触摸,不免冰凉刺骨,鱼情也糟糕透顶。清晨赶到钓点,要是老窝子尚可,起初的几竿子还能碰到几个鱼口,等10竿子过后,再有鱼口出现,要等到4/5个小时之后了。不过,并非所有的钓友都这样“惨不忍睹”,笔者的一个南方钓友,因工作原因常居北方,擅长“长竿短线”传统钓,每次都能斩获几条3/4两大鲫鱼,引得北方钓友羡慕不已。
客观地讲,深秋、冬季野钓大鲫鱼,传统钓比悬坠钓法的优势显著,经常是手竿钓友鱼口零星,甚至毫无鱼口的情况下,玩传统钓的钓友依然有所收获。但本文从传统钓的一个核心配件——朝天钩说起,一窥钓友不知道的秘密。
朝天钩的历史
朝天钩名字霸气,一端是凸起的锡坨,一端是普通的鱼钩,外形“狰狞”,令人印象深刻。朝天钩是传统钓的标配,但如果因“传统”便下意识认为拥有悠久历史,答案恐怕令人少许失落。其实朝天钩的发明时间并不长久,属于近代的事情,大约成型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湖北。湖北水资源丰富,河流、湖泊里水草众多、密集,水底淤泥又软又厚,无疑更适合长竿短线这种钓法,所以有钓友“脑洞大开”摸索出朝天钩也不奇怪。因朝天钩的便携性与极高的上鱼率,所以自诞生之日起,便迅速传播开来:先是50年代在长江一带风靡;接着90年代进入两广、海南,短时间内便俘获众多钓友;而后又传入台湾、日本,火爆一时。
朝天钩的刺鱼机理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朝天钩,单从名字便可推测,钩弯、钩尖不会是躺底或触底,实际是钩弯带着钩尖横立起在水底,这是因为朝天钩一端焊接的硕大锡坨,利用锡坨的“重力”撬起钩弯、钩尖,属于“故意而为之”。钩尖突兀地横立水底,钩挂饵料后,更加突出、醒目,比起钩饵平躺在水底,显然容易被鱼发现。朝天钩使用看似简单,只需要钩挂饵料,抛入水中,剩下的工作就是等待鱼的吃饵便可,其实为提升刺鱼效率,许多细节值得注意。
首先是朝天钩的灵敏性问题。不可否认,传统钓搭配朝天钩属于灵敏性极差的钓法,甚至有钓友认为就是等死口,与台钓的浮漂变换、提竿刺鱼有较大的差异。所以为提示朝天钩的灵敏性,也作出的不少改变。比如通过调钓七星漂的精准调钓,令锡坨处于轻触底状态;再比如有些经验丰富钓友,将成品朝天钩,去掉一部分锡块,只要能保证钩尖横立即可。
其次钩尖与铅坨距离的把控。朝天钩制作并不复杂,但全依靠手工,将准备后的鱼钩,在钩柄位置焊锡即可,再经过后期打磨、穿孔便基本成型,最终的锡坨有米粒型、腰鼓型、斜体型,有时为降低鱼的警惕性,商家还特意将锡坨着成红色,类似在附着水底红虫。但最重要的还是锡坨与钩尖的距离:锡坨与钩尖距离太长,意味着铅坠焊接在钩柄的边缘位置,这样容易松动,钩刺几条鱼后,经常有形变的情况,关键是不利于将整个鱼钩吞食下去;锡坨与钩尖距离太短,则鱼食性饵料时,极易触碰锡坨,而锡坨质地坚硬,如果加工粗糙,还有毛刺,很容易引起鱼的恐慌而逃离。一般锡坨靠近钩尖的边缘与钩尖平齐或稍微有点间隙,是最佳的位置,这样鱼吞食最便捷。另外锡坨自重也极为讲究,实践中一般讲究“宁小勿大”,保证钩尖朝上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灵敏性。
最后朝天钩逗钓不占优势。逗钓意味着钩饵既有悬浮,也有触底。但朝天钩悬浮时,处于不平衡状态,锡坨耷拉、钩尖后撅,此时锡坨恰阻碍了鱼的吞食,所以这时更适合用普通的鱼钩。但有时绝大多数是鱼钩着底,只是偶尔悬浮,这时尽量将锡坨加工的光滑、整洁,有时甚至用高密度的材质代替锡坨,减少体积。
原创:老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