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北京市文物局联合中国文物报社开展年度“寻找北京最美文物守护人”宣传推介活动,面向各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地区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使用单位、北京地区各博物馆征集文物保护优秀事迹,旨在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在全社会形成保护传承利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助力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近期,北京文博将陆续为您带来北京最美文物守护人(团体)的优秀事迹。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团队,了解他们为文物守护所做出的贡献!
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起步于年首都博物馆开馆,年新馆建成,文物保护修复团队随之筹建并于年正式运行。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修复团队目前已拥有占地面积平方米和35名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覆盖书画、陶瓷、青铜杂项、纺织品、漆器及文物预防性保护多个重点领域。遵循文物保护科技与传统相结合的方针,团队还配有数千万元的仪器设备及涵盖多个自然学科科研团队的文保科技实验室。
年,北京市石景山五里坨地区发掘的明代墓葬(M2)棺椁整体提取至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团队进行考古性保护。年至今,团队积极开展该墓葬出土描金彩绘漆棺的应急性保护修复。五里坨漆棺是目前我国考古出土漆器中人物场景最为庞大的大型漆木器。针对漆棺存在的漆皮起翘、霉菌虫害、木胎糟朽等病害,设计建立湿度可控、稳定洁净的储藏环境;检测漆棺病害状况和成因,筛选修复用材,在临床试验的基础上,顺利完成对文物的防霉、杀虫、去除污染物、漆皮回软、漆皮回贴等数十个修复流程,使得棺体稳定性得到提升、胎体含水率稳步下降、无霉变虫害、状态良好。在修复中将传统大漆工艺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实现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在北方考古出土脆弱质漆木器的保护中取得重要突破。
明代出土铭旌实物是吉光片羽的珍贵文物,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委托文物保护修复团队为五里坨明墓(M2)出土的覆棺铭旌进行抢救性考古修复。针对该文物出土时断裂缺失、重度污损的病害情况,经过考古研究和技术方案制定,团队对其进行了剥离提取、科技检测、清洁清洗、整形加固、适度复原与定制性装护等技术干预,使其达到病害祛除、残断修补,整体复原出完整协调的文物信息,达到了有利于展、藏、研的技术标准。
此外,团队先后为江西靖安东周墓葬、北京五里坨明代墓葬、北京石景山清代武官墓葬等考古发掘工作提供文物保护技术支持,进行考古现场的纺织品提取、剥离和应急性保护,保护龙袍、补服、内外服饰、覆棺铭旌等珍贵文物20余件(套),并对考古出土文物例如龙袍、祖泽溥墓棺褥等多件珍贵文物进行考古修复保护。
保护修复包括火焰纹堆补绣僧帽、绛色缉米珠龙袍等5件馆藏一级丝织品文物;承接北京市科委课题《首都博物馆馆藏纺织品保护研究》,修复馆藏一级丝织品文物1件、二级丝织品文物2件、复制丝织文物2件,出版《首都博物馆藏纺织品保护研究》;承接北京市科委课题《中国古代丝织品保护研究》,对国内出土的重要纺织品文物的发掘与保护工作开展调查研究;承接国家文物局项目《河北隆化鸽子洞窖藏纺织品修复与保护》,修复丝织文物51件(套),出版《洞藏锦绣六百年——河北隆化鸽子洞洞藏元代文物》;承接国家文物局项目《河北滦平博物馆馆藏纺织品文物抢救性修复与保护》,对所涉两座清墓20件(套)丝织品文物制定保护方案,完成12件文物的保护修复;制定北京市地方标准《纺织品文物清洗操作系列规范第1部分:物理清洗》《纺织品文物清洗操作系列规范第2部分:化学清洗》。
修复8件珍贵青铜器文物(含西周兽面腰花铜鼎);修复80件馆藏铁器文物(含多件唐代文物);为修复一件赤峰市博物馆委托的残损变形、首身分离、右手缺失的明代鎏金佛像,使用团队原创多功能整形台及液压千斤顶进行整形修复,并实施低熔点焊锡补配;完成27件铁钟文物保护修复和明代香炉的保护修复,从文物基体与锈蚀产物科学检测出发,针对文物存在的层状剥离、裂隙、表面硬结物、孔洞等病害开展清理、除锈、脱盐、加固、缓蚀、封护等技术干预,使其达到稳定状态并延长寿命。
修复首都博物馆馆藏敦煌文献;修复馆藏一级书画文物《骊山避暑图》、二级书画文物《清朱耷山水轴》、三级书画文物《邹喆山水轴》、馆藏4件(套)珍贵文物(三级品);为多件馆藏重彩绢本水陆画(如清《摩利支天》)进行揭裱修复;为北京艺术博物馆委托修复的一批清代皇室书画25件(套)文物(含多件三级品)进行揭裱修复;响应国家援非友好计划、完成赴非洲贝宁、布隆迪实地考察与艺术品调回,修复我国驻非大使馆8件绘画艺术品;修复馆藏清代珍贵契约文书,为“北京地区经济史资料整理与研究”学术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保护修复一级陶瓷器文物20余件(套);为馆藏一级文物“乾隆御制碑”进行保护工作;保护修复馆藏6件珍贵陶瓷器文物以及青釉印花碗、青花盘等;馆藏三级文物明嘉靖青花鱼藻纹缸的保护修复是中央共建资金项目之一,项目实施以来对该文物进行了信息采集分析、修复方案制定、文物研究、修复材料筛选实验等前期准备,现正开展针对性的保护修复技术干预;受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委托为其6件石刻文物进行残损情况、稳定性、环境侵蚀等方面的科学检测,并开展清洗脱盐、加固粘接、补配、打磨、做旧等有效的保护修复技术干预。
预防性文物保护团队对文物库房、固定陈列展厅、乾隆御制碑、地下一层考古实验室常态化环境监测;近年来,对22个临时展览实施文物预防性保护:布展前消杀虫控、展厅环境空气质量及装修装饰材料采样检测,共采样78个空气样品,65个装修装饰材料样品,对样品进行甲醛、苯、二氧化硫、乙酸、臭氧、Pm2.5、TVOC等12项检测分析,营造安全的文物展陈环境及观众健康的观展环境;展览过程中,对文物展陈环境监测调控,监测因素主要为温度、湿度、有机挥发物(VOC)、光照度、紫外线、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以及有机污染物等,共布设约个监测点。对重点文物展柜内微环境实施调控,安装智能净化恒湿机台次,实现各个无线传感器及恒湿机每十分钟频次的监测。
团队秉承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不断推进文物保护修复的科学化。近年来,团队先后承担、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多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2项,获得专利13项、获奖19项,发表学术论文余篇、专著15部,取得重要学术成果共计项。
近年来,团队凝聚一心、通力进取,完成各类重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项、取得文保修复科研成果项。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首都博物馆获得“甲级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和“一级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单位”,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团队进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行列,获得“北京市文物保护先进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并于年获得北京文博文物科技保护研究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荣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