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县博物馆收藏着一个东汉镂空龙纹铜炉,年12月,这个铜炉在山东省巨野县独山镇金山南侧出土。
这个铜炉的造型很特别,它是由上下两部分构成的。上面那部分是长方体的镂空灶台,下面那部分是炉体的支撑结构,这个支撑结构包括三个圆轮和一个托盘。这件器物可是国家一级文物呢,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这铜炉因为自身的情况,再加上保存环境的作用,有很多病害,像断裂、矿化、点腐蚀、硬结物、残缺、泥土附着物等等是主要的病害。
在开展保护修复工作之前,得对铜炉的结构以及病害进行观察和分析。铜炉轮轴跟底盘连接的地方有锈蚀、矿化脱落的情况。而且顶部的小铜锅少了一个。
后轮和轴锈住了,转不了啦。长轴中间的表层锈得剥落了,剥落那层下面还有浅绿色的锈东西呢,长轴两侧的整个表面有不太明显的瘤子一样的东西。
左边和底盘连接的地方,有像是铁和泥土锈在一起的情况,右边的轮毂和轴那儿也有好像是铁锈得很厉害的现象,还出现了矿化的情况。
前轮跟兽首连接的地方锈蚀矿化得很厉害,有好多像是铁和土混在一起的东西。兽首和底盘连接的地方也有大量像是铁质泥土的锈蚀物。
底盘外边和轮轴连接的地方有好多有害的锈东西,还稍微有点凸起。按照以前的修复经验来看,锈层下面可能有氯离子呢。整个表面有分布不均匀的硬结物,还有泥土沾在上面,有些地方有点状矿化,左边面龙纹右下角的情况更严重些。
铜炉表面的锈蚀物啥样呢?就照着这情况,从车轴、炉底还有兽首这些地方,分别弄出不同颜色的锈蚀物来。总共取了10个样品,用来做物相分析。
XRD分析的结果表明,浅绿颜色粉末状的锈蚀物里有碱式氯化铜(氯铜矿、副氯铜矿),这是有害锈的成分。在潮湿环境中,这种成分容易让器物表面的粉状锈不断蔓延,然后造成器物上的纹饰掉落、铭文变得模糊,严重的时候器物会粉化、塑瘫,彻底被毁坏。
前期保护研究时做的氯离子滴定实验,也证实了锈蚀物里有氯元素。所以,对这件铜炉进行保护修复的话,除氯是重点工作之一。
在炉身左边口沿下面发现有白色夹杂着绿色粉末状的附着物,这东西主要成分是碳酸铅(也就是白铅矿),所以推测这个铜炉的基体也许含铅,是被腐蚀了才让锈蚀物里有铅盐的。
碳酸铅的质地比较疏松,颜色和粉状锈有点像,在清理除锈的时候得注意区分开来,要是基体局部已经出现碳酸铅粉末了,就要做渗透加固处理。
还有,在黄褐色的锈迹里发现了铁的氧化物,并且这种褐色锈迹分布得比较集中,要留意对铜炉其他部件的材质进行观察和分析。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一个,文明历史悠久,古代文化灿烂。在我国悠久的古国文明里,青铜器的冶铸和使用是重要的一部分,史学家们将商、西周、春秋称作“青铜时代”。
不过,有不少珍贵文物流传到现在,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和病害,急需专业人士来修复和保护它们。文章拿一件西周青铜罍的修复过程举例子,简单讲了讲青铜器修复的一般步骤、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就是要强调青铜器修复得遵循“保护第一,抢救为主”的原则,秉持“修旧如旧”的理念,弘扬工匠精神,认真修好每一件文物。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幅员辽阔,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华民族创造了大量的科学与艺术文明成果。地上地下留存的文物,不但种类多,数量还特别丰富。
在修复文物之前,我们得给它拍照、测量、称重之类的,还得做好详细记录。依据文物现在的保存情况和锈蚀的程度,相关领域的专家们商量之后,制定适合这件器物的修复方案。
青铜罍的清洗主要包括除泥和除锈这两方面。先拿棕刷把器身表面的浮尘弄掉,再用蒸馏水清洗。之所以用蒸馏水清洗,是因为这样能有效减少自来水中氯离子对铜器的侵蚀。
把器身残片搁进超声波清洗机里来回洗,根据超声波震荡的原理,迅速清洗,还能把表面的浮锈除掉。有个别锈得厉害的地方,就用超声波洁牙机来处理。弄完之后,青铜罍器身的纹饰变得清晰可见,断口的地方又干净又整齐,这就给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了。
整形、焊接。器身和残片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形,所以,这就是大家俗称的“去火”处理。
出土的青铜器年头太久了,自身结构比较脆弱,要是直接敲打来整形的话,常常会造成二次破坏。进行“去火”处理以后,金属的韧性就能增加,这样在敲击整形时残片破损的概率就会有效降低。
要注意,把控整形的力度特别关键。要是力度太轻,就没法达到整形的效果;要是力度太重,就会给文物带来新的损害。所以,得让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同志来做整形工作。
另外,工作的时候得注意跟文物的器型做对照,避免做过头了。器身这块儿呢,我们用U型钳、小型千斤顶之类的工具,从里面和外面一起使力,一批一批地矫正。经过好多次整形以后,青铜罍就慢慢变回原来的样子了。
青铜文物焊接现在还用比较传统的锡焊法呢。这种方法有好处,焊接强度不错,操作起来也方便。而且焊锡熔点低,在焊接的时候好调整,这符合文物修复里的可逆性操作原则。
这个青铜罍的器壁挺厚的,在焊接之前呢,得把断裂地方的焊口打磨一下。用电动工具朝着斜的方向,分别打磨两边的焊口,让它变成“V”型。这么做能有效加大焊锡的接触面积,让焊接得更牢固。
焊接的时候呢,我们按照从口沿到肩部、再到腹部的顺序依次进行拼对。在那些能吻合的残片上做好标记,经过好多回焊接之后,器身开裂的地方还有残片的部位我们都处理完了,青铜罍器身的主体差不多就成型了。
焊接完了之后,得把凸出来的铅锡打磨掉,这样才能给接下来的翻膜、补配工作做好准备。
翻模、补配工作要做。青铜罍的腹部和耳部有部分缺失,得补配。青铜罍器身图案和造型是对称式构图设计,那就可以用石膏翻模,照着对称图案把缺损部分补配出来。
青铜罍相对完整的那一侧,我们用石膏整体翻模。翻模的时候呢,除了石膏,还得加棕丝,这样能让模子更结实。把外壁一侧翻模弄完后,我们就擀陶泥,这是为做“内模”做准备呢。
做的时候得用润滑油,润滑油能让陶泥更有可塑性。还有啊,陶泥的厚度得合适。把做好的陶泥均匀抹在石膏模子的内壁上,这陶泥的厚度差不多就是最后浇注出来的胎体厚度了。
补配材料就用巴氏合金。巴氏合金可塑性好,强度也高。按照之前做好的模具,先把巴氏合金熔化,再倒进石膏模子里,这样就能得到需要补配的部分,最后用焊接的办法把它安到器身上。
补缺完成之后,得拿云石胶把器身上的所有缝隙都封填、加固一下。尤其要留意,修补的地方和器身的弧度、平整度得保持一样,纹饰也要能连接得上,这样才能显出青铜罍的整体性。
做旧的时候呢,在做旧之前得先用氯化铁溶剂来处理焊锡点。这么做就能把锡点上的亮点给有效去掉,给后面的上色环节打个好基础。
现在,给青铜器文物做旧上色的时候,主要是把矿物颜料、虫胶和酒精配合起来用,按照器物的底色,调配出对应的颜色。
拿大小不一样的毛笔之类的工具,用涂、刷、弹、点、蹭这些手法来作色做旧。按照从里往外的顺序,一层一层地作色。做锈色的时候,颜色浅一点好,深了不行,不能一下子就弄好,得反复作色好多次。
这样锈色才会有层次感。还有,在作色的时候,也能用消光剂处理局部,把多余的亮光去掉,让它和原器物周围同样的颜色适配,尽量让做旧之后看起来和原器物差不多,给观众美的感受。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文物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文物是不可再生的,也找不到别的东西来替代它。文物保护修复这项工作呢,不但能让那些破碎了、生锈腐蚀了的文物存在的时间更久一些,同时也是对文物所具有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的一种拓展。
修复工作就像医生看病一样,得依据病害的特征来采取对应的保护措施。青铜器修复在文物保护工作里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科技不断发展,会有更多的新技术、新材料运用到文物保护修复当中。
我们只有不停地开展理论学习,不断去认知实践操作,才能够更熟练地掌握修复时的关键技术点,持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
庄峰写了一篇名为《浅谈青铜器的修复方法——以馆藏青铜器为例》的文章,发表在年第17期的《科技视界》杂志上,文章在该杂志的页和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