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齐哥留言
1、点击上方“石台人”,一键订阅。2、投稿、聊天,加我个人 "接犁头,补锅,包烟筒,蒙筛箩呵!"晨霭中走来一位十八九岁,穿着布鞋的毛头小伙子。他上穿粗布衣,下着青布裤。左肩挎着一串铜锁匙,筛箩,手拿几根烟筒佬;右手提着犁头,铁瓶。一边走,一边不停地吆喝:"接犁头,补锅,包烟筒,修锁配锁匙,蒙筛箩,焊洋铁瓶!"一声声呼唤,一声声吆喝,响彻深山狭谷,大街小巷。他走村串户,穿街越巷,招揽生意。一大清早就跑了两三个小庄子,揽回了许多的生意。把揽回的物品挑往中心点,师傅正等着他们呢。师徒们迎着曙光开始了修理工作,也引来村子送东西来修的村民和趁热闹好奇的孩子们。
2接犁头的一般是师徒三人,师傅四十多岁,徒弟十八九岁。师徒各挑一担挑子,师傅挑的两箱工具,箱有三屉,屉内尽是工具材料,箱外挂满各式钳工焊工用具,仿佛一个流动的小型修铸厂。什么钳,锉,锤,锯,剪,焊铁,诮枪水,明矾,松香,铜片,应有尽有。徒弟挑的一担是竹筐,内装被子衣物,吃的米油盐,铁吊罐。另一徒弟挑的是风箱和钻子刨,锯,还有接犁头的模具补锅的模具及制作坩埚的泥巴,还有炉子。
接犁头的大多住在祠堂里,因那是一个村子的公用场所。师徒三人是江北安庆高河人,他们每年都象候鸟一样迁徏一次。每年二四八月便挑着担子沿着池徽驿道,顺秋浦河而上,途经坷田,占大,大演,横渡,香口,七里,丁香,小河,殷汇,大渡囗……为山区的百姓服务,也增添了他们的收入。因为每年都来,基本都认识,成了熟人。这些接犁头的,诚实厚道,技术精湛。手艺好,接的犁头,补的锅,包的烟筒,蒙的筛箩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
3接犁头的师傅姓陈,瘦高的个子,黝黑的脸庞,一双饱经苍桑的眼睛,闪烁着和善智慧的光芒。他们在祠堂门口摆开阵势,架上风箱炉子,加上刹火炭,燃着。徒弟拉起风箱,师傅把早先锤碎的生铁倒进事先准备的坩埚内,再用铁夹钳夹住,放入炉上炭火中进行冶炼。风箱呼呼啦啦地响着,炉火熊熊地烧着,生铁在坩埚内溶化着。不一会儿,生铁化成了红通通的铁水。风箱暂停,师傅用铁钳夹住冒着火花的坩埚,轻轻提起,慢慢倒进犁头模具内,接着双手握住犁头尾端两角,对准模具豁口处,猛地插下去,只听得"哧啦"一声,铁花四溅。师傅将接好的犁头连模具轻轻放下,然后打开模具,火红的三尖犁头展现在人们眼前。一张张的犁头就如此这般地接好了,一大早就接好了十几张犁头。已近七点,他们淘米做饭。徒弟在炉上支起三角架,将米放进吊罐里加上水,挂在三角架上,风箱呼呼一拉,火光闪闪,瞬间米饭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停了风箱,师徒三人吃早饭了。一瓶豆腐乳,一碟辣椒炒小鱼,他吃得津津有味。吃完了,师傅坐下喝罢茶,拿起竹烟筒,装上金黄的烟丝,用小钳从炉中夹起一块炭火点着烟,深深地吸了起来,袅袅青烟从师傅的鼻中喷出,向空中四散飘去。徒弟们刷碗洗锅,打杂。
4早饭吃罢,开始补锅。先将破洞锉毛,除锈。凹朝上,凸朝下,固定在模具上。徒弟手执铁钳夹住特制的小勺,从炉内坩埚中舀出一勺通红的铁水滴于小洞处;师傅手执拇指粗,长十公分的捺碾压住通红的铁滴,只听"扑哧"一声,黑烟腾起,一个补丁就补上了,再用刀石磨平即可。这样连续作业,一口气补好了七八口大小不等的铁锅。师傅坐下喝茶,抽烟,徒弟开始蒙筛箩。这些大小不等的筛箩圈的木板薄如铁皮,是用上好的柳木锯成,韧性好,不生虫。筛布有两种,一种铁丝网,另一种铜丝网。徒弟二人合作,一会儿就蒙了好几个,还换了几个筛箩网。蒙好筛箩,一位徒弟去修锁,配锁匙;另一徒弟拿出焊锡,消枪水,铜烙铁,松香,焊起了洋铁瓶,水壶,水漏子,脸盆……
5师傅正在包烟筒,他拿出早上徒弟从四处揽来的烟筒佬,逐个分级,修剪整齐,弯的烫直。用铁条打通内腔竹节,竹佬打上香烟粗小洞。拿出黄铜或白铜片比包在竹佬上,画上记号后,取下剪好,再剪一个如刚才一般大的紫铜片,接着做一个香烟咀般长三厘米的烟杯,焊接在两个铜片中心眼中。然后锉下端半边后,塞进竹佬中心洞里通透固定。最后用锉,刮,擦,使包铜处锃亮瓦光。烟竿上抹上香油,用抺布使劲揉搓,一支漂亮的烟筒令人爱不释手。围观的人都是想拥有一支上好的烟筒,所以想方设法,四处收寻。如觅得一支好竹佬,必篼如大枣,尾如指小,节密三分,这种竹篼包之为上品,加上师傅的画龙点睛,一支上品烟筒包你如获至宝,吞云吐雾。
6他们忙了大半天,吃完午饭已是下午。俩徒弟分头挑着加工好的物件送往各地主顾手中,收回加工费。师傅趁此时开始了明天的准备工作,将带来的特种泥和成粑粉状,做成保温杯大小的坩埚放在斜阳下,让其风干。修理犁头模具,加工筛箩圈子。他一边做着,一边和围观者聊天。一直忙到夕阳西下,公鸡打鸣时才坐下来喝茶,抽烟。徒弟们也披着晚霞回到师傅身边,眉开眼笑地将加工费交给师傅。也带回一些老乡送的蔬菜,茶叶。徒弟们淘米做饭,炒菜打汤。夕阳无限好,已是近黄昏。师徒有说有笑地吃着吊罐煮的米饭,一天的忙碌就在他们简单,快乐的晚餐中度过。虽然离乡背景,但辛勤的汗水换来了那养家糊口的财富;换来了山区人对他们的信任与尊敬。
技艺能改变人生的命运,技艺能创造财富。接犁头的师傅通过自己技艺实现了他们人生的终极目标,给人们各种生活生产用具的维修提供了方便,是流动的维修厂。
让我们向远去的接犁头师傅致敬!永远铭记他们那精湛的技术和乐观向上的崇高精神。(创作于.8.24.处暑曰秋浦水云间)
作者简介
唐森涛,男,大演中心学校退休教师,池州诗协会员。作品有《寻梦秋浦》一,二集。另有山水速写图集。爱好大自然,情系大自然,诗颂大自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