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对于中山国的研究,从遗址发现到今天,已经有四十多年的时间了。随着研究的深入,如今已呈现出多角度、跨行业的趋势。今天的内容共分两个专栏。人物专栏选取了部分研究中山国文化艺术的代表人物,让我们一同了解他们在日常工作、研究中的心得。近期动态专栏为中山国的重点事件与文化活动。

目录

一、中山国人物专栏

(1)霍金辉,天工巧夺技艺精

(2)王昭迈,成白刀币有几人

(3)胡雅莉,梦回中山见神韵

(4)于树中,醪糟千年仍芳香

(5)刘卫华,春风化雨讲解中

(6)王茁,风采尽在刻模中

(7)黄子爵,珍宝再显青铜器

(8)胡冰雪,银首男俑也动情

二、近期动态

(1)高式熊先生逝世

(2)中山国文化进校园

(3)中山窑薪火再燃

(4)春联也写中山篆

悲歌唱罢留遗爱,

故国慷慨尽峥嵘。

珍物犹存名气重,

精华向来须传承。

中山梦回征铁骑,

炉火再燃黑陶薰。

别后相思何处所,

再错金银塑龙形。

——赞中山国文化艺术传承人张志平

中山国人物专栏

1

霍金辉,中山泉学社副理事长,专注中山国本土植物形态及器物工艺研究。(职业:警察)

天工巧夺技艺精

在考古发掘报告里,又称作“磨光黑陶”,是因为一些随葬陶质明器表面被部分打磨的极其光滑,或者纹饰部分,用尖锐的硬物进行压划,泛着一层光气。装饰效果极佳。

在国内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黑陶制作有大约集中在两个时间和空间区域。一、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二、中山国时期的磨光暗纹黑陶。

黑陶在材质上和灰陶、红陶无异,均是用黏土经过淘洗、沉淀、沤制、成形、晾坯、入窑、烧制等几个主要过程。夹砂陶则是在此陶泥中,掺入天然沙粒、植物种壳、碎蚌壳粒等,提高陶器在使用中,与火接触和分离时的抗膨胀破损力。而黑陶颜色的形成是在晾坯完全干透后(而非半干,否则极易走形和碎裂,很难成器)入窑,用含水分的燃料的未完全燃烧或者富含油脂的燃料如:松、柏、桦、漆木等,使窑膛内形成浓烈烟雾,这样,烟雾里细微的碳颗粒嵌入或者附着在陶器表面,形成神秘的黑色。《汉书·律历志》中有记载:“今秦变周,水德之时。”以说明“秦人尚黑”的习俗。《释名》曰:“黑,晦也,如晦冥时色也。”《说文》说:“玄,幽远也”。中山人是不是受秦人影响或者从习俗本源上就以黑色为逝者之色,以追溯深远。我们尚不得而知。

中山暗纹黑陶上的暗纹,一般认为应该是用坚硬而光滑的工具所为,比如骨器、玛瑙器。其中的纹饰以波折纹和S形纹为常见。波折纹与水有关,中山国境内水系发达,湖泊、河流、山泉密布。所以,水波的形象被中山匠人以纹饰的形式留在了器物上。而其中的S形纹,则可能与境内大量的藤蔓植物的触须有关。比如:野豌豆(薇菜)、葛、葎草、白蔹、掌裂草葡萄、铁线莲等,有些完全可以食用。而藤蔓植物基本都有向上攀援、延伸的特性,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启发着中山匠人?

2

王昭迈,中山泉学社理事长,从事货币史学研究,年出版《东周货币史》。历年来在国内外发表货币史学论文40余篇。(职业:警察)

成白刀币有几人

在先秦时代,中山国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中山国流通的货币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货币的所有种类。如此庞大、复杂而先进的货币制度和体系,也充分证明了中山国政治经济的强盛和繁荣。

1.中山国货币在先秦货币体系中最为复杂完善。

中山国流通货币包含了贝币、刀币、布币、金币等形式,门类复杂,种类众多,是货币史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

年在灵寿中山国遗址中便发掘出银贝币4枚,长30mm,宽20mm,重11g。平面椭圆形,面纵开一口,背面呈平剖。银贝出土于墓椁室。

年,河北灵寿县中山国墓葬出土纯金贝4枚,每枚重3.14g,长11mm,最宽处8mm,含金量92%。纯金和纯银贝币,在中国货币史上极为珍贵、罕见。

在历年的考古发掘中,中山国遗址出土了大量空首布、方足布、尖足布等铲形货币,可见农耕民族的农具型货币在这个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中,并未受到限制,反而丰富了中山国货币经济的内容,大大促进了中山国富国强兵之路。

2.中国货币史上颇负盛名的三孔布属于中山国。

三孔布,是中国古代货币中最神秘的货币序列,清代发现这种货币以来,几代货币学家无不为之倾倒。直至今天,三孔布身上散发出的魅力依旧吸引着无数的钱币爱好者的目光。

年,上海博物馆的副馆长汪庆发表了《三孔布为战国中山国货币考》一文,考证了中山国的历史疆域及三孔布上记载的地名,论证三孔布是中山国货币。年,《东周货币史》作出了三孔布铸造于公元前年前后的论断,同时推断三孔布是中山王厝在位时,北伐燕国、南败赵国时的产物。三孔布是中山国独有的铸币,在全世界共发现过约90枚,包括36种文字,全部为中山国城市或中山国占领过的城市名字。

3.中山国仿铸其他国家货币发动了最早的货币战争。

在中山国官手工业区铸造铜器的遗址区进行考古试掘时,发现了“成白”刀币的铸造遗址,出土了一批已使用过的被废弃的刀币陶范、泥范及坩埚残块。同时征集到出土于此的一件残石范。此件石范,使用痕迹明显,浇铸道经高温而变白,系断裂后被废弃。石范残长20厘米,残宽3.8厘米,厚2厘米,系用青石磨制而成,范面保留了一个清晰的“成白”刀币面,一端连浇铸口,这一发现足以证实“成白”刀币确为中山国灵寿城所铸之中山国货币。另外还发现了在民间有仿铸燕、赵两国货币的情况。

3

胡雅莉,河北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导演、大型杂技剧《梦回中山国》总编导。

梦回中山见神韵

创排《梦回中山国》这台杂技剧前期,为了充分体现艺术王国——中山国的艺术元素,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其中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关中山国的记载:“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贵富…”中“跕屣”是穿着无跟小鞋而轻轻踮起脚跟,用脚尖舞蹈的动作,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西方芭蕾舞的舞步,非常优美。有专家考证,中国的芭蕾舞源自春秋战国时代,比现代西方芭蕾舞早了年。这个舞蹈的形象深深吸引了我,但是怎么能把舞蹈和杂技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呢?舞蹈编导出身的我编排杂技节目也有十几年了,对杂技技术也有了一定的经验。我想到杂技里的“肩上芭蕾”和“蹬鼓”都是展现的脚尖上的绝技,我决定用这个中山国独有的舞蹈语汇和这两门杂技技术融合在一起做为本剧的一个重点节目来打造。在第二幕《宫宴》中,体现阴姬、众舞姬绝美的形象,和阴姬与中山王的浓情蜜意。

创意想好了,实施起来并不容易。首先得制作这个“跕屣”的鞋子—-“无跟的小鞋”还得是“拖着”的。我买了好几种跟形象相关的鞋子:只能脚尖支撑的时装鞋、戏曲跷功鞋、还有木屐,经过和演员反复揣摩试穿,都感觉不太对。后来又找制作鞋的厂家,但都因为各种原因做不成。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一种减肥鞋,外型就是木屐,但只有木屐的一半大小,所以只能前脚掌穿着还必须得垫着脚尖走。这不就是穿着无跟小鞋而轻轻踮起脚跟的形象吗?我又想起了西施的“响屐舞”,是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女子们就流行穿着木屐跳舞呢?想到这我立刻把这种减肥鞋买了回来。但发现穿上根本没办法做动作,更何况是杂技技术了。我又想办法改造它,找了一家做鞋的小厂子(大工厂根本不理这小活)跟工人师傅反复沟通了很多次,终于“跕屣”鞋问世了。又请服装的老师现场手工装饰(好几个老师手都被粘钻的胶烫伤了)。鞋制作好后,我自己穿着“跕屣”鞋反复设计动作、造型。根据“跕屣”字面意思和查阅到的相关资料,发挥我的想象力,以及结合我们河北的地方民间舞的元素潜心创作,反复排练。

演员穿上这双“跕屣”鞋刚开始也很不适应,尤其是饰演阴姬的“肩上芭蕾”女演员崴了好几次,有一次差点从台阶上摔下来。饰演众“舞姬”群舞女演员她们都是杂技演员,除了完成“蹬鼓”杂技技巧,她们还得穿着“跕屣”鞋在鼓上跳出复杂的舞步。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就是大家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跕屣”舞。配合着中山国独有的格子裙和牛角头饰的服装设计元素,那种轻盈,飘美的感觉把古中山国美女的韵味一下子就展现了出来。但因为时间关系很多想法还没能实现,在后期的修改复排中我还要继续打磨实验,把杂技艺术和中山国元素更好的结合起来。把失传的“跕屣”舞恢复、发扬并传承下去,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一份力!

4

于树中,河北集团董事长、河北省人大代表、河北省工商联副主席、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醪糟千年仍芳香

年在协助拍摄纪录片《中山国》的过程中,发现周围很多朋友对中山国文化很感兴趣,但大部分人感觉中山国文化非常神秘,知之甚少。战国中山酒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并保存最早的实物酒,堪称中华第一酒。酒是文化的载体,可以深入千家万户,可以带动中山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可以延伸石家庄的文脉与文化灵魂。于是,在中山国研究会张志平会长的建议下,决定开发战国中山酒。

天时、地利、人和是战争成败的主要因素,也是当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是战国中山酒所承载的文化灵魂。所以决定将要开发的酒分成三个系列。“天时”是清香系列,“地利”是酱香系列,“人和”是浓香系列。

日本清酒株式会社

多年前,我国古代酿酒还没有蒸馏技术,主要是发酵技术。而目前世界上发酵酿酒技术的顶峰是日本的清酒技术。年下半年我专程带领战国中山酒研发团队到日本考察,考察期间发现,日本有六个大姓承认他们的祖先是我国中山靖王的后代,而据典籍记载中山靖王好酒,并且在发掘满城汉墓时发现了很多陶制的酒坛,因此可以推测,日本的清酒技术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从中国传承到的日本,并进行了持续的改良。以上是“天时”酒的创意开发逻辑。

战国中山酒茅台镇酱香酒基地

接下来是“地利”酒的创意。目前在茅台镇茅台酒博物馆放着实物酒曲,并且有注明是从中山国传承过去的。茅台酒是中国的国酒,与战国中山酒属于同宗。

四川桂花树下的储酒坛

关于“人和”酒的创意。刘备开创了三国时代的蜀国,蜀国都城遗址在现在的成都市,四川是中国浓香酒的生产基地,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西川蜀国的酿酒工艺与战国中山酒也有传承上的逻辑关系。

战国中山酒茅台镇储藏酒车间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时代,小米手机是先有粉丝,后又研发团队,没有一家自己的手机工厂。战国中山酒的开发思路前期是借鉴的小米手机的思路,先有品牌与渠道,在日本、茅台镇、四川控股酒厂,成立战国中山酒的生产灌装基地。待销量超亿之后再在平山县战国中山遗址核心保护区附近恢复建设战国时代的酿酒作坊。

5

刘卫华,河北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研究馆员。

春风化雨讲解中

河北博物院举办的《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展览,全面展示了中山国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和不凡成就,体现纵横捭阖的中山雄风和昂扬不羁的战国精神,在展示中山国考古成果、表现中山国独特历史风貌、反映中山国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轨迹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展览荣获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优秀奖。

讲解《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展览

虽然展览恢宏、文物瑰丽,但由于时空的隔膜,但普通观众还是不了解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战国时代的“神秘王国”究竟有何妙处.要让观众充分走近中山国,还要有精彩的讲解。观众们走入展厅,近距离地欣赏文物、聆听讲解,更有身临其境之感,能更详实地了解中山国曾经的风云变幻,从而对中山国的文化特色能有更深刻的理解与体悟。讲解“中山三器”时,观众为独具一格的灿烂铭文而备感震撼;讲到中山算筹时,观众为祖先的聪明才智而赞叹;讲到狩猎宴乐图铜盖豆时,观众们对古代贵族狩猎、宴飨生活有了生动直观的了解;讲解国宝文物错金银兆域图,所有人都感叹战国时中华已有了如此高超的建筑设计;而讲解错金银铜虎噬鹿屏风座、四龙四凤铜方案座等精美的国宝文物,更是让观众由衷感叹古代劳动者“工匠精神”的伟大与不朽。

河北博物院的讲解员既是知识的学习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勤于学习、热爱传播。为普通观众讲解时,有学习的机会,而更多地还是传播;为专家、学者讲解时,有传播交流,而更多地还是向他们学习。无论学习还是传播,都乐在其中。

讲解员是一道桥梁,架设在中山国的历史文物与观众鲜活的生命之间。几年来,河北博物院的讲解员和志愿者们,通过优秀的讲解服务,让公众全面了解中山国波澜起伏的历史、独具特色的文化、精彩妙绝的文物,在传承中山国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6

王茁,国家一级美术师,广西书协理事,钦州市书协副主席。

风采尽在刻模中

“失蜡法”是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青铜器铸造方法,我们在复活“中山三器”的时候也将采用这种古老而延续至今的技法。多年的中山篆研究创作经验和刻陶经历,为我在蜡模上仿刻“中山三器”铭文提供了底气。

然而蜡模毕竟不同于宣纸和坭陶,宣纸涩、蜡模滑,坭陶爽、蜡模滞,如何能够在蜡模上镌刻出三器铭文线条的劲利爽遒,需要我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摸索解决。

蜡模的软硬状态会随着温度高低发生显著变化。经过多次实践,我发现蜡模在温度16摄氏度以下才能提供较好的镌刻效果。在可以承受的前提下,室温越低,效果越好。我工作的时段正好在大寒节气前后,平山县的平均气温是-5到8摄氏度。为了让蜡模保持良好状态,镌刻的时候我就坚持不打开工作室的空调暖气,只能把自己能穿的衣服全都穿上了,工作的时候因为聚精会神,丝毫没有感觉寒冷,停下来就觉得手指都僵硬了。

持续地焚膏继晷,不舍昼夜,越到临近完工越接近崩溃的边缘,累得吃饭拿筷子都抬不起来夹菜,只能干坐在饭桌边上看小伙伴们狼吞虎咽。

复活“中山三器”,不仅是艺术创作,工艺制造,更是学术研究的一次重要实践。对于”中山三器”上的精美文字到底是铸的还是刻的,这个长久困扰着我们的问题,在日日夜夜的实际操作中,我内心的答案更加坚定,详实的论证将会出现在我的论文当中。

《易传》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山三器,聚道成形,传扬中山国文化的大道精魂。三器铭文那一刀一笔的刻画,回响着战国八雄金戈铁马的铮鸣,吟颂着帝王英雄悲歌慷慨的史诗。子曰:“君子不器”。带着虔诚与敬畏,让灵魂远追,起舞在宣纸上,铭刻在青铜里,镌画在陶坭间……诗心墨韵未了千年缘,铁笔柔情再写中山魂。

7

黄子爵,中山国王陵陈列馆馆长

珍宝再显青铜器

河北平山县三汲乡中山王陵发掘的战国王墓,出土中山王厝青铜诸器,有铭文的多至五十余件,其中以“中山三器”铭文堪称瑰宝,其刚劲秀丽、行文流畅、史料价值极高。三器出土后,引起考古学界、先秦史学界、古文字学界的广泛研究,涉及中山国历史、文字考释与分系、文字风格等。

年,中山国王陵陈列馆在中山王陵遗址区落成,但是面临一个文物极其匮乏的问题。只有零散的小件青铜器和一些陶器、建筑构件,没有重量级的文物。中山三器是中山国最重要的文物之一,为便于游客参观学习,陈列馆决定复制一套。我按考古资料中的尺寸、重量把三件器物用石蜡一比一做了出来,对照着拓片在石蜡表面打上格子,反复观察、对比无误后用钢针开始刻写,由于事先在石蜡里面熔进去十八烷酸,让石蜡变硬,所以刻字较易下刀。但由于当时天气炎热,石蜡外表温度太高,刻写时还是不太顺畅,又准备了凉水和毛巾,每刻三五字就用凉毛巾给外表降温,就这样刻了一个月终于完成。铸造成器后又对器表反复打磨、对文字反复修饰,开馆之际如期呈现在了观众面前。但是整体效果我并不太满意,两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制作一套更加接近实物的作品,展现出中山三器的魅力。

年,在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举办的艺术沙龙上,我和广西坭兴陶工艺大师、中山篆书法专家王茁老师讨论中山三器的制作,她了解到我对自己刻写的三器文字不满后,决定出手相助。近日,王茁老师来到了平山,十多天来,她每天专注于铭文的篆刻,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她坚持不开空调,让室温保持在适合蜡模雕刻的最佳温度,终于在她认真努力下,顺利完成了三器铭文的蜡模篆刻。蜡模完成后,更完美的中山三器复制品可以说就成功了一半。接下来,就是古法青铜铸造的步骤,待器物完成后,还需要在三器器身上对铭文进行修饰。

以“中山三器”为主题研发的文创产品

8

胡冰雪,青年雕塑家,中山国文物艺术造型的实践者。

银首男俑也动情

刚开始了解中山国文化是因为米勤练老师来工作室作客。我是一位雕塑工作者,之前也经常去省博参观,被里边的很多文物所吸引,像错银双翼神兽、虎噬鹿屏风底座、银首人俑铜灯等。因为自己从事造型工作,所以当时只是被文物的工艺和造型所震撼,并没有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后来有了米老师的介绍才知道这些精美的文物都是出土于中山国,所以就对中山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观看了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并搜集了一些中山国青铜器的资料,其工匠制造了大量精美的艺术品,在数量、造型、工艺上都有很高的水平。

因为自己是一位手艺人,所以就想用自己的手艺为中山国文化的发展做一点事情。因为自己比较擅长人物雕塑,所以就选定制作银首人俑铜灯里的人俑部分作为一次尝试。这件铜灯出土于中山成公墓,男俑是一个正在表演的玩蛇耍猴的艺人,头部用白银精心制作,其余部分为铜制,眉眼高高挑起,大大的眼睛中镶嵌着两颗黑宝石熠熠闪光,一抹胡须调皮地向两边翘起,笑容可掬。

感谢张会长和各位老师给我机会能够加入中山国文化研究会,这次人俑的制作只是一个开始,下面我将会有更多的作品来表现中山国文化的艺术魅力。

中山国工匠精神赞

今天发表的这组潜心研究中山国文化和艺术工艺的探索者们的事迹令我们很感动,也引发了不少的思考。中山国文化应该怎样传承弘扬?中山国文化及其延伸仿效的形式都是“高大上”吗?平常人做不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中山国研究已经“跨界”,研究已经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和历史的深处。门类众多,领域广泛且很有深度和代表性。探索者中有机关干部,有企业家,有职业导演,有私人订制雕塑师,更有和犯罪分子做斗争的警察....研究中山国的艺术就要原汁原味。精美的黑陶要探明它的窑址及原料地以及薰染物质。曹郁走遍四大名窑,躬身拜大家为师;中山国的服饰是汉化还是狄装还是二者兼有之?胡雅丽遍访专家,画了几百张草图;青铜器上的中山篆是刻写还是铸模?找郝建文谈谈,你会知道他下了多大的功夫。再问王茁在冰冷室内刻字直到冻僵的感受;“四龙四凤案”的结构和连接工艺是怎样的?望望霍金辉那深邃的双眼和听不懂的术语,你才会知道什么叫专业;中山佳人的舞蹈的舞姿是什么样的?演出装和舞鞋是何物,导演和演员们怎样把脚尖磨破缠满纱布,《梦回中山国》就是这样炼成的;中山酒是何香型,为何“千日醉”?于树中上云贵、下江南、渡东瀛,短短的几个月行程两万里,尝遍百家酒,几成“酒专家”了。中山国研究不仅仅是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觅迹,而要走出书斋,从细微处做起。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中山国的事也要一点一点地作。耐得住寂寞,这离开喧嚣,经得起挫折。我们今天近距离看到了这些”工匠”们的工作状态,在对历史的敬畏和追寻间,他们在用漫长的时间在做一件事,这需要谦恭、坚韧和历经千百次地成功和失败。今天我们生活在高科技时代,但中山国的文物和艺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仅此,“工匠们”的劳动就是至高无上的,神圣又光荣的。有时看黄子爵带着手温和表情在摹仿复原青铜器,我头脑中刹那间就出现了穿越,仿佛是古代工匠在那里化铜熔金,焊锡勾缝。中山国文化的复兴需要一批“压上一生做一件事的人”。研究中山国文化,复原中山国艺术,需要一批有“工匠精神”的人。

点评专家简介:

张志平,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会长、石家庄市中山国文化研究顾问。历史文献纪录片《平山记忆》《中山国》《滹沱记忆》及大型历史文化地理调查工程《平山村庄考》总策划、总撰稿。有研究平山、西柏坡的专著十余部,万字。

近期动态

1

高式熊先生逝世

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著名书法家、金石篆刻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承人高式熊先生于年1月25日辞世,享年98岁。高式熊先生曾受邀为年中山篆书法篆刻全国邀请展题贺。

释文:承先启后

2

中山国文化进校园

年1月25日,由石外集团初一27班的50名学生及其家长和有关专家组成的古中山国文化乐研会成立。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安康美、副秘书长米勤练、古中山文化研究学者赵志国等相关专家为学生和家长们进行了精彩的讲座。这样的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更深入的了解石家庄的文化历史,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培养文化情怀,有助于文化的传承。

3

中山窑薪火再燃

年1月27日上午,中山窑艺术馆、四大名陶艺术馆在石家庄市举行隆重揭牌仪式。两馆的揭牌,标志着我省首家同类艺术馆的成立,为我省工艺美术领域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增加了新的展示平台。揭牌当日,共展出各级陶瓷大师精品余件。

河北省政府文史馆馆员、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志平,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刘金凯,《共产党员》杂志社社长王振儒,民建中央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河北省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省政协常委曹郁、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王茁,石家庄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斌等领导专家出席了揭牌仪式。揭牌仪式由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会焦清亮秘书长主持,期间举行了中山国文化和中山窑开发利用学术性研讨与交流。与会领导及一致认为,中山国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量组成部分,与燕赵文化相互激荡,影射和促进中原文化的发展,对中山国文化的发挖、研究,特别是对中山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基因的传承、弘扬,对中山窑器物制作工艺的继承、创新、发展,对我国国学文化普及、保护,并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走向世界。

4

春联也写中山篆

1月23日,由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会、平山县书法协会联合东回舍村村干部组织的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书法家写春联送万福公益活动及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会书法家走进老区东回舍村公益活动在东回舍村民中心举行。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安康美,副秘书长焦清亮,河北省书协原副主席、石家庄市书协终身名誉主席熊基权,省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许恩普等多位书法家现场挥毫泼墨,为军烈属家庭送上新春对联。

本期撰文:霍金辉、王昭迈、胡雅莉、于树中、刘卫华、王茁、黄子爵、胡冰雪

编辑:柴婷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