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妙手呈金――武汉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成果展”在武汉博物馆开展。展览以“病害医方”、“如琢如磨”、“古法今术”、“人生追求”四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常见青铜器病害及修复原则方法、青铜器的典型修复案例,展示了青铜器修复的工艺和技法以及修复人员的工匠情怀。
人有生老病死,文物也一样
自新石器时期有人类居住起,武汉地区便遗留下大量珍贵的文物和重要史迹,辉煌灿烂的青铜器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武汉博物馆馆藏青铜器包括出土器物和原武汉市文物商店移交传世器物,由于年代久远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器物已严重残破、变形、锈蚀,其中相当一部分损毁情况极为严重,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已无法体现。
“人有生老病死,这些文物就像人一样,如果小病不加医治,可能变成大病,大病最后可至身亡”,武汉博物馆副馆长邓琰指出:“传世器物修复起来难度比较大,很多都不单单是病了,而是残疾、缺胳膊少腿。如果是出土文物,即便是碎片,大多数是可完整拼合的碎片,而传世的文物,流转多代,残碎部位无法找到,只能靠文物医生凭借丰富的历史文物知识和精湛的技法去修补。”
在此次武汉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中,馆方聘请了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胡家喜研究员作为首席指导,武汉博物馆及湖北省内外各博物馆的青铜器保护修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项目,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指导下,对余件(套)亟待保护修复的馆藏青铜器开展保护性修复工作。年7月,该项目保护修复工作顺利完成并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验收。
本次展览即为武汉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的阶段性展示,希望通过修复流程、修复工具的展示和各类修复前后青铜器对比,让观众对文物修复工作有更加直观的了解。此次雅昌艺术网亦在多件展出的修复文物中选取了5件受损青铜器,用武汉博物馆的修复处方与大家一起了解青铜器修复工艺。
铜爵杯
▲铜爵杯修复前
铜爵杯
修复前状况:杯足、柱、流、尾均缺失,仅存器身。
修复方案:参照本馆所藏另一件同时期保存完好的爵杯,对足、柱、流进行翻模补配,用红铜片焊接补配所缺杯尾。
修复过程:1、超声清洗表面;2、补配尾;3、用于补配足、柱、流的铸件;4、焊接;5、打磨;6做旧。
铜爵杯修复后
清洗与除锈青铜器修复中常见的工艺之一。经过上千年的水浸土埋,大概会有近三成的青铜器会长出绿色有害锈,这些有害锈能像瘟疫一样传染和蔓延,最终使青铜器完全瓦解。青铜有害锈一度被称为“青铜癌症”的文物保护难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此次修复项目的首席指导、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胡家喜找到了治疗“青铜癌症”的方法:用机械方法对有害锈绿色粉末进行反复清除后,立即在清除部位涂上一层氧化银,最后再用胶液等材料对清除部位进行封护。拿出自己曾在20多年前用这一方法修复的青铜器,经过清洗修复后已是完好如初。
“方法看似简单,但具体操作起来却相当耗时耗力。用机械方法清除有害锈绿色粉末就是件细致活,清除的时候一粒粉末也不能漏掉,否则生命力极强的有害锈一定还会再生。清除一件青铜器上的有害锈往往需要一个月之久,目前我省能够得到新技术的保护青铜文物还不多”。
瑞兽葡萄纹铜镜
瑞兽葡萄纹铜镜修复前
瑞兽葡萄纹铜镜
修复前状况:破裂为9块,镜面部分缺失。
修复过程:1、先将残片进行拼对、粘接,使解封尽可能狭窄,在镜缘侧面接缝处开槽,加塞黄铜片;2、焊锡将开槽焊实。铜和补配材料和矿物颜料将铜镜正反面的接缝填平;3、填补镜面残缺区域,待材料完全固化后,进行纹饰雕刻。
瑞兽葡萄纹铜镜修复后
焊接和粘接是青铜器修复中将残件化零为整的重要技术步骤。原则上,有铜芯尚存、铜质较好的青铜器采用焊接方法,通体矿化、无青铜本体存在的青铜器则采用粘接方法。焊接前需要打磨出V型焊口,然后薄涂助焊剂、使用电烙铁加热焊锡,将焊口焊实。若青铜器厚重,为加强焊接牢固度,还可以将焊接口做成燕尾型或加入锯钉。
胡家喜曾修复过一面唐代的双鸾狻猊葵花铜镜,脆裂成四块,而且拼接起来只有右边一半。“左边一半只剩下一点点祥云,一个残缺的兽头,完整的图案到底是怎么样?这不能凭想象,得找到依据”。碰巧在《中国古代铜镜》一书中,胡家喜找到了一模一样的图样,他开始动手将另一半用精雕硬油料补全,再细细雕刻图案,翻模,浇铸,拼接,打磨,上色,做旧……
“文物修复往往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对修复人员的要求极高。除了要懂考古、美术、化学、力学,文物工作人员还要会雕刻、铸造、钳工、焊接、油漆等技术,更要随时小心危险化学品的伤害,不可谓不是一个全才啦”。
铜敦
铜敦修复前
铜敦
修复前状况:仅存器盖残片6块,变形,部分器壁缺失,5块耳完整。
修复过程:1、对器盖残片进行加温矫形,焊接,根据器表纹饰的对称性,选取纹饰完好部分器壁进行翻模,浇筑补配,将器盖残缺区域补全;2、在焊接缝表面刮原子灰,并雕刻纹饰;3、铜敦下半部分器身和环耳以器盖为模进行翻模补配。铜敦兽足部分,依据麻城博物馆所藏同器型、同纹饰之铜敦兽足形制,略放大尺寸与正题器型比例保持一致,泥塑出兽足,再进行翻模浇筑补配;4、对器身进行缓蚀、封护处理,对修复的部分进行全色做旧。
铜敦修复后
矫形工艺面对的是因墓葬环境或人为因素出现了变形现象的一部分青铜器。在通过加热等方式消除青铜器内应力的前提下,矫形工艺通过外力作用使其回复原貌。
传统矫形包括模压法、锤击法、锯解法等,但对文物伤害相对较大,对青铜器反复“意痢保苋菀姿椤
“生活中你试着掰铁丝吗,反复掰就会断,因为金属有内应力。”胡家喜说,而加温可以消除金属的内应力,但青铜器加温超过℃,颜色就变黑了,青铜光芒不再。经过反复试验,他发现加温到℃时,刚刚好,既能消除内应力,又能保持青铜器原有的色泽。
胡家喜曾用同样的“加温矫形”修复了出土于盘龙城商代墓葬的一件大型青铜鼎。年10月,盘龙城考古工作站在商代墓葬中,发现了一件前所未见的特大青铜圆鼎,它对研究我国商代前期青铜铸造工艺的发展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遗憾的是,出土时它已成为一堆碎片。大致拼凑还发现,铜鼎缺少一耳,三足残缺。
年,胡家喜和两名助手开始修复该文物。由于大铜鼎变形严重,如用普通方法矫正,极可能使碎片发生断裂。后来,胡家喜采用其发明的“加温矫形法”,即把变形残片放入干燥箱内,缓慢加温到℃,保温一段时间,使残片韧性增强,消除残片矫形后产生的内应力。经过多次加温、矫形,慢慢使变形残片恢复原形。
随后,他们将残片焊接在一起,再用红铜片对缺损部位进行拼对焊接,并根据有关资料,补齐了大鼎的足和耳。历时一个半月,大铜鼎终于恢复原貌。年,该鼎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迄今所见我国商代早期最大的铜圆鼎。
三足铜香炉
▲三足铜香炉修复前
三足铜香炉
修复前状况:缺一足,腹底一处残缺,变形,腹壁一处裂缝,内陷变形,器物近残足处有一矩形焊补铜片,香炉内壁可见残留焊接,当为前人修复所留。
修复过程:1、先对香炉器壁变形处进行加温矫形,再进行焊接,取前人修复残留的焊锡留作样品,进行分析;2、选取硅橡胶作为翻模材料,补配香炉残足。先依照完好的香炉足为模,翻制两块外范,再根据足部器壁厚度以石膏为内芯填充,最后组合拼装范块;3、浇筑后成型,将配足焊接到香炉残处,经过反复刮原子灰,打磨并进一步修饰,对香炉进行缓蚀,封护处理,最后做旧。
三足铜香炉修复后
对于有残缺或缺损的青铜器,补配技术可将其器型补全。“有残缺的青铜器缺少的是非结构部件,可以通过器身保留部分将残缺部位不全。弱残缺部件较为简单,可以直接用铜片等材料焊接补配。若残缺部件结构复杂、纹饰繁复,则使用翻模铸造的方法予以补配。有缺损的青铜器缺少的是结构性部件,对这一类器物,需要在有充分实物或文献资料证明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补配,否则应该将青铜器保持原状”。
此次补配工艺中用到的硅胶翻模也是胡家喜的一门特别手艺。“复制曾侯乙编钟的时代,文物复制翻模,大多用的是石膏翻模,因为曾侯乙编钟太珍贵了,国家文物局明令禁止用石膏翻模复制编钟,因为编钟上有很多气孔,一旦用石膏,会堵住气孔,对文物是极大伤害。”胡家喜说,“我就想到了能不能用硅橡胶翻模。”现如今,湖北省博物馆展示的复制编钟,就是胡家喜用硅橡胶翻模的,这也是全国最早的国产硅橡胶翻模青铜文物复制工艺。
武汉博物馆的重要馆藏文物商代凤纹铜方也出现在本次展览上。胡家喜透露:“这件青铜器其实还差一个盖子,但我们没有给它配齐。我们在修复每件青铜器的时候,都会一张张拍照,做出详细的修复档案。对于没有确切资料的文物,我们绝不会随意修复。如果未来能有新的史料出现,修复人员一定会帮助它呈现出更加完整的面貌。”
文物修复的宗旨是“可逆性”,胡家喜指着墙上的《文物修复规则》说,“也就是说,所有修补的地方都是可以拆下来,复原成原文物残损时的模样。”
“今天的科技一定没有未来的科技发达,也许今天我们修复不完美的文物,未来会有更好的方法去医治它。所以,有些变形太严重、补配较困难的文物,我反对强行修复。”这是胡家喜几十年从事文物修复的经验,亦是他的修复智慧。
铜盏
铜盏修复前
铜盏
修复前状况:缺器盖,下腹部器壁有两处残缺,残缺处器壁略有变形,三兽足和两兽耳完好,两环耳完好,但其中一环耳有近半和器身分离。
修复过程:1、先清洗器物,除去器表尘垢,用热风枪对对变形处器壁加热,进行矫形;2、用微型电磨机打磨残缺处器壁断面,剪取大小厚度适宜的红铜片进行焊接补配;3、再出去残留助焊剂,待器物干燥后,调配原子灰涂在补配色区域表面反复打磨,与周围原器壁薄厚一致;4、对器身进行缓蚀和封护处理,进行全色做旧;5、在补配器盖前,修复团队经过多方面调研并查阅文献资料,借鉴随州博物馆藏相似器型的铜盏进行翻模组装,浇筑出完整器盖。
▲
铜盏修复后
青铜器焊接和补配后的部位,其外观颜色与青铜器原件一般有较大区别,做旧工艺即是为了使两者和谐一致。
将东西方的青铜器进行对比,中国的青铜器有古旧感,而西方的青铜器看起来更有光泽感。胡家喜表示,这是中外文物修复的理念不同,其实也是背后的文化心理不同。“外国的青铜器修复,希望它们能看起来熠熠生辉,而中国青铜器修复,尽量保存修复的痕迹,比如,只要不是从内生发的有害锈,外层的保护锈,尽量都保留下来。”
在文物修复室的一角,摆放了文物拍摄器具,胡家喜和他的团队每修复一件文物,每个步骤都要留下照片和资料,就像医生给病人的病例,在这里每件文物也有一份“病例”,考古研究者可以从“病例”中看到文物原本的样子。
其他青铜器的修复
▲
佛祖师修复前
▲
佛祖师修复后
“青铜器的修复技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汉代以后,更是随着金属冶炼和铸造工艺的发展,得以进一步延续;到了明清时期,青铜器修复技术不断完善,日趋成熟,形成了工艺规范的传统手工技艺”。武汉博物馆介绍表示,此次青铜器修复技术沿用了“京派”修复技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更好地开展青铜器修复工作。
▲
鼎修复前
▲
鼎修复后
明清时期,青铜器修复就已经分成了北京、苏州、潍坊、西安四大流派。北京是皇宫所在地,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内有专门机构负责征召各地能工巧匠仿制、修复青铜器,其技术不断完善,日趋成熟,形成了一套工艺规范的传统手工技艺。“文革”后期,各省市出土大量文物亟待抢救,国家文物局委托故宫博物院等单位举办文物修复培训班,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业务骨干,“京派”技术传遍了全国。
▲
剑修复前
▲
剑修复后
同时,湖北又有自己的青铜文化现实。战国时期,青铜的运用开始由礼乐文化转向世俗生活,楚人开始大量使用青铜制造日常生活用品,并为湖北留下了丰富的青铜器。面对着大量等等修复的青铜器,不仅需要“手艺”,也需要对古代的文化礼制,各类青铜器的形貌特点了然于心。“修文物,不仅动手,更要动脑动心,培养具有这些品质的青铜修复人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
洗修复前
▲
洗修复后
中国文物遗产研究院詹长法研究员曾在湖北举行的国家文物局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培训班上表示,目前中国有成熟文物修复能力的不过千人,“以现有的人员修复全部破损文物至少要一千年。在西方文物修复职业师是一个社会性职业,在中国却成了稀缺人才,与中国文物大国身份不相符。”
▲
人物故事镜修复前
▲
▲人物故事镜修复后
作者:洪镁
编辑:陶一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