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带你乐享河北##河北文旅看图识景#
保定老行当
锡是人类最早被发现并得到广泛应用的金属之一,用它制作的器皿素有“盛水水清甜、温酒酒甘醇、贮茶色不变、插花花长久”的特性,在民间广泛应用,如锡茶罐、锡茶壶、锡酒壶和锡香炉等,都曾经是人们生活和女儿嫁妆中的重要器物。
老保定早就时兴锡器,清末民初时在东、西大街上就已经有好多家以制作锡器为主的店铺,人们普遍地叫店里制作锡器的师傅为锡匠,也有的随便叫一声“焊锡壶的”。
锡器
锡匠是民间传统制作匠人之一,在我国已经有了近年的历史,商周时代人们已经能够用锡与铜铝合铸体量庞大的青铜礼器。我国有关锡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周礼》,《史记·货殖列传》中也有“金锡连丹”的记述。南北朝时期,王室贵族常以纯锡制作牛、马、猪、羊等冥器,唐、宋两朝民间锡质茶、酒等日用器皿已经开始流行,锡器从明永乐年间开始盛行,并持续不断地扩展和延伸它的使用范围。到解放前后,锡器已经进入到每个家庭,如水壶、酒壶、香炉、烛台、茶叶罐等,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
在保定锡器制作也是个老行当,过去锡匠多以走村串户、上门为人打制锡器为主。有时他们还根据揽下活的多少,借住在村民的家里,在村子里留上一段时间,在人家的门道里或是房前的空地上摆开摊子,修理或制作锡器。那时候用锡器的人多,看到锡匠来了,不少人家都会把一些残旧的锡器拿来回炉,重新打制新的器皿。锡匠先把村民们送来的残破锡具过一过秤,详细地记下重量和来人要求打造的器物,然后支起小炉子,把破旧的锡壶、锡烛台放到坩埚里,慢慢熔化成水银般的液体,接着就按部就班地开始了整个锡器的制作。
保定的老锡匠制作锡制品要经过化锡、剪裁、打磨、焊接、抛光等多道工序,其中又以剪裁和打磨最能看出锡匠手艺水平的高低。
但不管多少道工序,都要从化锡开始,然后进入第一道工序是做坯料。做坯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把两块裱糊着报纸的铁板对合着(裱纸的一面朝里),在两块板之间压着一根绳子,把绳子圈好,绳头留在板外,把锡水由绳口倾倒进去,两块铁板一夹,就成了整片的薄锡板;另一种则是用锡水铸造出龙凤之类的装饰构件。
第二道工序是下料。锡匠根据制作锡器的需要,将薄锡板放在放样纸上,按照需要裁剪出各类器具所需的样式。
第三道工序是打磨。这是最费工时的一道工序。锡匠把裁剪好的锡片放在长条形的铁龙上,用平锤敲打,做成各种形状的部件。比如一个酒壶,经过打磨,壶身、壶盖、壶嘴就基本成形了,这是判断一个锡匠手艺高低的细致活。
第四道工序是焊接。各个组件锤打成形后,通过焊接组成一个完整的锡器,这是整个制作工艺中的关键。锡的熔点低,用炭火加热的铬铁很难控制温度,若温度稍高,焊接部位就容易熔化穿孔,锡器就会报废。保定锡匠在这方面有自己的绝招,他们把铬铁放到耳朵边,用耳朵来感觉铬铁的温度,然后在焊口涂抹上松香,用烙铁慢慢地精心焊接。焊接必须十分精密,若有虚焊就会渗漏。保定的锡匠用轻敲壶底发出的声音来判断有没有虚焊,这个技巧全凭感觉,师傅是无法传授的。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抛光。把做好的锡器,套在一个自制的旋床上,两脚来回的登套在木轴上的绳子,带动木轴上的锡器转动,用清洁剂、锉刀、刮刀等来抛光。经过抛光后,一件光亮雅致的锡器就制作完成了。
锡匠
锡器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了,但是在一些地区有些风俗习惯还需要使用锡器。比如祭拜活动,用锡做的烛台与香炉,祈求平安。在有些农村的婚俗中,仍然保留着用锡壶送入洞房的习俗,两只酒壶代表着成双成对。还有过年习俗中,也要用锡做的祭器来谢年。现在保定锡器还逐渐成为了旅游景点的工艺品和纪念品,使锡器扩大了使用的空间和范围。
锡器在历史的长河中伴随人们的生活行走了几千年,但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不管多么需要的东西都会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这就是锡匠、锡器带给人们的历史启示。
(保定方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