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心理医生梓宸爸爸~
当家长的应该都会有这种感受,不怕自己多苦多累,只要孩子学习好,肯用功读书,将来能出人头地就满足了。
但是,现实却非常残酷,孩子读幼儿园还好,从上了小学开始,有的孩子就开始不愿意读书,为了所谓的“自由”而逃学、厌学,甚至辍学。
家长虽然很心痛,但是却拿他们没办法,一旦管的狠了,孩子便寻死觅活的。纯粹的文字,说服力也许有限,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影像亲眼目睹,让孩子明白读书的重要性,效果也很好。
01一部纪录片,真实记录了没读书的人生,带孩子一起看看
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解说了一部纪录片,叫《18岁的流水线》,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家长带孩子们看看,胜过我们10万句的唠叨。
镜头下的第一个男生叫杨鹏,他刚满20岁,初中毕业后就来到工厂打工,用撬刀戳到手指早已是家常便饭,即便鲜血直流,也只能简单包扎,丝毫不敢耽搁。因为他很清楚,如果自己的工作停顿太久,拿到的工资就会缩水,耽误了流水线的进度,他可赔不起啊~
即便已经工作了八个小时,但只要领导一声令下,所有人就又得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每个人就像机器一样重复着相同的机械动作。
那些曾经的叛逆期的少男少女们,在这里却一个个井然有序、服服帖帖,一点都不敢任性,看着让人心疼。
再比如这位19岁的姑娘杨玉金,她的岗位呢,是焊锡插件,重复的焊接电路板常常让她被高温的焊点烫到,拇指常年绑着绷带。
也有不少年轻人是觉得这里好玩才留下来的,这位98年的小伙子是觉得读书太无聊了,听从工厂里回来的朋友说打工好玩又能赚钱,便辍学跟了过来。他们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赚了钱出去玩,KTV、台球厅,和女孩子约会,这些廉价的快乐和读书的枯燥比起来,简直像蜜罐一样吸引着他们。
他说:没钱了,再工作,然后再干一两个月,有钱了再出去耍一下。
没有长远的计划,腻了就换个工厂,肆意的享受挥霍自己的青春,殊不知,青春也有溜走的时候。
23岁的陈广斌在流水线上干了快十年了,每天全程站着11个小时,去厕所不敢超过十分钟,换了不少场,但工资没什么变化,工作这么多年依旧没什么积蓄。他说,肚子里没墨水,手上没技术,也没什么更好的选择,只担心哪天停工了,自己就没了饭碗。除了进厂,他想不到还有什么其他的出路。
生活啊,永远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在为了逃避读书的苦而窃喜,就有人在为错过读书的好而遗憾。此刻,面对镜头的他们苦笑着感叹:如果能多读点书,也不至于现在没有其他选择的能力。
02“读书”跟“不读书”的孩子,长大后差距大,4点真相父母要了解
另外,再跟大家分享一下,读书和不读书的孩子长大后的4个真相,看完后相信大家都会心里有数了。
1、气质方面
“腹有诗书气自华”,后人一直用这句诗来鞭策读书的人。书读得多,谈吐不同,脱离低级趣味,思想境界提高了,气质自然就不一样。
读的书多了,孩子会沉稳大方,与人交谈时也更从容,不说出口成章,但也能经常说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所以,孩子多读书,懂的知识越多,内心越充盈饱满,也就更有自信,自然散发出与众不同的气质。
2、视野方面
人的眼界取决于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可以游历世界。不能游历世界,不代表我们就不能见识世界了,有一个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书。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读书的过程就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读书也是孩子认识世界成本最低的方法,收益最大的方式。
一个读书多的人,他们的圈子肯定也是类似的人群,每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