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宋超报道在江阴西石桥千米长的老街,一律式的矮旧小屋中,24号门面兼居住的小屋十分醒目,这个由“十佳江阴好人”91岁老人刘世英开设的制作杆秤的小店有66年的历史,现代生活中,杆秤使用越来越少,陪伴和接替父亲一同制作杆秤的刘世英大儿子、68岁的大刘对记者说:如今的杆秤都只为讨个称心如意的口彩。
大年初九,上海一市民慕名找到店里,购买了九杆秤回上海了,这名上海市民说是部分送人,部分收藏。
屋外下着雨,老街人流稀疏,刘世英让大儿子接待来访者,自己聚精会神制秤,老街的这家秤店已经开了66年,刘世英做的秤曾遍布城西乡镇,他的口碑很好,秤没有一杆偏“星”不准的,就连常州武进的人也寻着他的名号来定做杆秤,他有个原则,任凭顾客出再多的钱,短斤缺两的秤绝对不做。如今,杆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老刘的大儿子对记者说,一年大约制作几百杆秤,每一杆都雕刻“称心如意”,坚守这门手艺,是人们需要祝福需要吉祥如意讨口彩。
记者在现场请教了老刘父子,老刘大儿子演示了杆秤的杠杆原理,最初用来称重的简易衡器,如今木制的依旧是由带有秤星的秤杆、金属秤锤、提纽等组成,没有变化。
大刘从坐凳边抽出秤杆木料:“大号秤一般选择楠木,中小号的秤多数使用秦巴山中阳坡所产的红栒子木,木材经阴干一年以上,据所要做杆秤的衡量要求,用锯截成适当的长度。”他拿出了挫刀说,刨秤杆很关键,先用正刨刨圆、达到合适的尺寸,再用反刨将毛刺处清理干净,对秤杆进行初步的打光。然后放到石灰水里浸泡,直到木质发黑。
去年参加农民丰收节时,大刘展示了定“叨口”,安“叨子”:一手持刀从下往上支托秤杆,经过测量在秤杆上找出三个“叨子”的位置;将秤杆固定,在杆身安装“叨子”的部位分别打出垂直的穿孔,试装三个“叨子”。
现场的大刘握着秤杆两头对记者说,这里需要包铜皮,铜皮根据尺寸剪裁,将剪裁出的铜皮磙圆,套在秤杆的端头上比对、进行再修剪,接下来用焊锡将铜皮焊接,用钣锉打磨。校秤定星时用“叨子”将秤悬提,秤盘中依次放上不同重量的砝码,在秤杆上测定其距离,以两脚规分割并仔细标出星花位置。他说,钉星花则按照上一步骤所标记的位置用皮带手钻钻出每个小花点,在钻洞中以细铜丝嵌插而后割断、锤实,打磨、清洗,一系列工艺,杆秤完成。
手工制作杆秤的工艺在中国流传历史悠久,91岁的老刘在年轻时到上海学艺,学成后开始了职业生涯,凭借着技艺养活一家老小。老刘用当地土话说:手艺人就讲究一个精细,制秤尤其如此,虽然工序复杂,但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马虎,老人曾对当地一批造访的学生说,他一辈子也只做诚心秤。
原来这里有故事:以前有一个生意人,让他帮做短斤少两的秤,而且还提出会额外给一笔钱。老刘当场拒绝,不做这笔生意,不要不明不白的收费,坚持不做不准的秤。他:“称砣虽小,可称人心!”
这位“无锡市好人”“江阴市十佳好人”刘世英逐渐被众多市民知晓,东方卫视体验式家装节目《美好生活家》来到了刘世英老人的手工秤老店,帮助去年九十岁的刘世英老人改造店铺,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的生机,当时简陋的砖瓦房屋近百年历史,基础结构老化非常严重。
水泥墙体裂缝,地面返潮,顶板腐蚀漏水,南北通透的过堂风等各种问题,让人无法想象,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是如何在这个屋子里生活的。为了刘世英老人的记忆在这个空间里得到体面的保存,节目组下定决心要将房子做好。如今改造后的老屋,将店面部分设计成了不仅可以看到老人现场制作,还能自己亲手体验做秤过程的体验式店面,除此之外对卫生间、餐厅、卧室的改造,让老人生活和工作的空间大放异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093.html